胡希恕经方医学
病例情况
王某,女,36岁,2025年8月27日就诊。
患者因“盆腔炎”就诊,诊断盆腔炎2月余。刻下:无鼻塞鼻涕症状,鼻息微热,咽部物感,口干口渴,喝水不多,喜热饮,大便不成型,小便频,起夜2次,灼热感,眠差,胸闷气短,时有嗳气,月经周期正常,量较前减少,无痛经,小腹凉,手脚凉怕冷,舌淡润齿痕脉沉弱。既往有阴道炎、慢性子宫颈炎病史。
辨证分析:
辨病性:舌淡润、齿痕,脉沉弱,小腹和手脚凉、怕冷,喝水不多,喜热饮,辨为阴证。
辨病位:无体表鼻部症状,故排除表证,鼻息微热,眠差,小便灼热提示有热。小便频,夜尿2次,口干口渴,舌淡润齿痕,考虑为痰饮水湿内停,胸闷、气短、咽部异物感提示痰饮水湿郁阻气机。
辨六经:病人整体属于阴证,阴证有少阴,太阴,厥阴之分,排除表证,剩下就是太阴和厥阴,患者有太阴病体质,又有痰饮水湿化热,考虑太阴病痰饮水湿化热,由于我们体系升级,既往太阴病痰饮水湿,如果化热(注:此热需要清)就归属于厥阴病,而柴桂姜、半夏泻心汤、乌梅丸均不适合该病人,那么根据病位病性,根据治法开一个适合方,温经汤合猪苓汤加减如下:制吴茱萸6g,当归15g,白芍15g,川芎10g,党参15g,桂枝10g,牡丹皮10g,炙甘草6g,麦冬15g,干姜10g,猪苓10g,泽泻15g,炒白术 30g,茯苓15g,滑石粉15g,生薏苡仁30g,叶下珠15g;10剂。
2025年9月19复诊: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,妇科检查盆腔炎治愈,患者1周前感冒,现白痰质稀量少,清涕量少,无鼻塞,无咳嗽,无明显汗出,纳食可,二便调,月经量多,无痛经,舌淡润、齿痕,脉沉弱。辨证分析:服药后症状好转,因感冒出现白痰、流鼻涕症状,故上方基础上去滑石粉加大桂枝温阳解表剂量,因大便调减少炒白术剂量,小腹凉、怕冷、脉弱加白附片,陈皮、杏仁、化橘红理气化痰,以善后。处方:制吴茱萸6g,当归15g,白芍15g,川芎10g,党参15g,桂枝15g,牡丹皮10g,炙甘草6g,麦冬15g,干姜10g,猪苓10g,泽泻15g,炒白术24g,茯苓15g,生薏苡仁30g,白芍15g,白附片10g,陈皮15g,炒苦杏仁10g,化橘红3g,叶下珠15g;7剂。
按:满言变化千般状,不外阴阳表里半。马老师临床辨得准,用得活,非常简单,核心就是抓病位病性。他常常跟我们说不要把古人想得那么复杂,有是证用是方就行,证是经方的灵魂,证辨准确,后面法方药也固定了。感谢马老师教我们体系,他是践行者,临床不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,效果真好。
编者按:
胡希恕先生认为温经汤可视作吴茱萸汤去大枣加桂枝温中降逆、平其冲气,同时以麦门冬汤健胃、补虚、润燥,二方合用,从胃着手,温胃补虚,津液得以化生。原文“下血数十日不止”,其人已虚,故用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牡丹皮等强壮性祛瘀药,既可止血,又可祛其瘀血。而加阿胶既能祛瘀,又能生新,“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”。本方祛瘀、生血,无一不备。本方吴茱萸汤中去大枣,芍药的用量也不大,可见当有纳差、恶心等症状,若腹痛明显,可与当归芍药散合方,疗效更好。
冯世纶教授认为本方类似乌梅丸而重于补血活血,故六经应归属厥阴病证。本方的应用面很广,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、当归芍药散、吴茱萸汤、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,即本方的适应证。证情相当复杂,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,即可不误。本方证不仅见于中老年女性,亦常见于青年女性。
妇科炎症,尤其是慢性炎症者多有局部血瘀寒凝,而本方有散寒和祛瘀作用,因此常被用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,门纯德先生还把本方用于治疗慢性而列腺炎,亦收到良好效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